本文作者:admin

外汇储备就是家底(外汇储备是放在哪里)

外汇储备就是家底(外汇储备是放在哪里)摘要:   导读  昨晚,重新读了扒了一下,教主2011~2012年的微博,把自己感觉不错的,分类,集成一下,以飨各位    谈市场和估值等  我很喜欢那句,“不学历史,经济学家是近视眼”...

  导读

  昨晚,重新读了扒了一下,教主2011~2012年的微博,把自己感觉不错的,分类,集成一下,以飨各位

  

  谈市场和估值等

  我很喜欢那句,“不学历史,经济学家是近视眼”;投资也是一样,想不做近视眼,不杞人忧天,就要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All this has happened before and it will happen again。不过总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Sometimes we have to roll a hard six,当然之前要算清自己最大的损失有多少。

  任何投资都是以成长为前提的,否则面对一根不断融化的冰棍是永远找不到安全边际的。因此所谓安全边际更多的意味着,不为成长付出过多的溢价。即使只有每年10%增长的平庸公司,5倍PE也是白送钱

  老马点评

  这个不断融化的冰棍这句话简直说得太赞了,大概率这句话是巴菲特老师滚雪球长长的坡的反面。我忽然想,如果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长坡,我日,他妈的出太阳了,肿么办?

  其实,老巴还有一句话,你不仅要坡度长,还要雪厚,同时,雪球滚起来不太费力。

  逆向投资不是和市场先生较劲,不是简单的人弃我取,因为没有人是万能的上帝,更不要以股神自居,小股票或许还能靠资金优势短期影响一下价格,但时间一长一样原形毕露;逆向投资也不仅仅是低估值,虽然这个是必要前提,因为还有个东西叫做价值陷阱。估值必须和基本面以及基本面的变化相结合才有意义。

  表述清晰点,PE超过30倍就没有意义了,或者不应该用PE来估值。因此我在计算平均市盈率时,采用E/P代替P/E,来消除高PE样本的干扰。至于加权方式,各有各的特点。等权重,偏重小市值;总市值加权,偏重大市值;我喜欢有效流通市值加权,更接近可投资范围;偷懒就直接参考沪深300的权重。

  创业板的PE比主板高,大家可以接受,据说是因为前者的增长比后者高。那么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较之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高,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统计局的数字可以不信,但自己的钱包不会造假吧,和五年前比比,再想想五年后。收入涨得快,估值自然高,等你没增长的时候,估值自然就下来了。

  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方式描述市场,目前从平均市盈率上看,创业板30倍,中小板25倍,深圳主板15倍,上海10倍。而如果扣除少量大盘蓝筹股(不仅限于银行),其实上海和深圳主板的估值水平是基本相当的。这样的估值水平只能说整体基本合理,结构性泡沫依然明显,也包括负泡沫。

  老马点评

据说,有人做过PB-brand图,如果单纯看价格,现在不少蓝筹股,价格是比两年前的14年12月份贵了不少,但,如果看PB,恐怕估值还是在同一水平上。

  其实杜邦分析本来就是告诉大家,仅仅看ROE一个指标是不够的,要更多的从细节入手,关注经营杠杆,关注资产周转率,利润率,以及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甚至顺藤摸瓜,把关注点下移到更细节的财务数据。杜邦本身是一个方法论而不是结论,当然任何方法论都有局限性。

  老马点评

  ROE是结果,不是原因;ROE是开始而不是结束杜邦分析也是。企业处于不同的周期,即使ROE不变化,总资产周转率、利润率、整体杠杆等变化,企业看似没有进步,其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指标的结果是我们要关注的,趋势更是重点关注,核心是要自我解释边缘的原因。

  股票市场从来就不是为了让投资者赚钱而设立的,但现代社会任何制度性变革必然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波动,再加上市场本身周期性的抽风打摆子,这些才是普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企业经营所创造的财富只占20%到30%,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低估值才是王道,否则估值的波动足以抵消企业的盈利-

  玩几年就知道了,期货是反人性的,折寿。基本面都是借口,拼的就是钱;逆基本面而动,主要为了吸引对手盘。而利润主要来自对手的止损盘,当对手举手投降的时候,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必须向前一步,堵住其退路,挥刀猛斩;然后?呵呵,砍完对手,砍队友!

  其实郭书记的打法很清晰,通过IPO的方式增加垃圾股的供给,直至过饱和为止;而对所谓蓝筹则以各种金融创新的方式进一步锁定筹码,减少有效流通盘,形成局部真空。一打一拉之间,引导场内资金重新配置;盈利效应产生后,场外资金自然会自发流入,强化这一趋势,直至形成新的泡沫

  老马点评

  恐怕,郭书记从今年10~11月份开始,可以改为刘主席咯。

  如果下跌的理由有9999种,那么上涨的理由同样有9999种,但最终市场涨跌的逻辑却往往在这19998种之外。

  

  

  谈银行

  关于银行股的一种情景假设,2013年的20%ROE成为景气高点,未来三年维持在18%左右,其中1/3用于现金分红。按此假设三年后,银行的净资产将增加40%左右,且暂时无股权融资需求。如果按目前1.2倍市净率计算,并假设未来三年逐步提升至1.5倍。考虑红利再投,三年回报即已超过一倍。

  老马点评

外汇储备就是家底(外汇储备是放在哪里)

  我去看了一下,教主说这话的时候,工行大概是2.7左右,现在4.75,不到一倍,但是,这里面有个因素,估值大大低于1.2~1.5PB。

  巴菲特解释过的,银行的高杠杆,既会放大优点,也会放大缺点。这样在经济低点(或者危机中),优秀银行和垃圾银行的表现会是天差地别的,而且前者甚至会借机对后者进行兼并得以壮大。银行业是个高风险行业,未必值得长期投资,但银行业中的某些优秀个体却很可能成为跨越周期的选择

  其实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轻松的从历史中找到答案。比如关于银行的很多问题,巴菲特的年报中几乎都有解答;巴菲特对于最大损失的测算,“10%的贷款,带来30%的本金损失”,其实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监管部门未必读过这些,但2.5%的拨备比也绝对不是凭空得来,背后必然有数据支持。

  我以前说过,这个年头在净资产以上买股票是件很愚蠢的事情,现在放宽一点,如果股价不在2013年底的净资产之下,买不买还真没多大意思。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决定的,未必适用于所有人。但2012年一定是这类资产股价历史性的低位,反过来未来两年也必定是,简单的低估值策略最有效的时候。

  老马点评

现在有些股票,依然有这样的机会。

  对中国的银行股而言,规模增速放缓时,恰恰是股东回报开始提升的拐点,当然这里说的是股东回报,不仅仅是股价回报。过高的规模增速意味着快速的资本消耗,在资本充足率严格管制的今天,这必然意味着股权融资。而规模增长放缓后,倒逼银行从对量的追求变为对质的追求,个体虽有分化,但行业趋势如此。体量大了规模增速自然会放缓,这个也是常识。但规模增速放缓不等于没有量的增长,GDP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起码比2012年还要有60%以上的增长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银行规模有没有可能没有增长呢?更何况,以我党的以往的战绩,翻一倍2018年估计就实现了。

  其实不仅仅是银行,很多行业和企业都是一样,进入成熟期之后,ROE见顶,利润增速下滑,但体系内的冗余的自由现金却在增加。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投资,而不是选择现金分红,特别是那些混蛋国企,在这点上,很多海外甚至香港的私企就做的好很多了,当然也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老马点评

嘿嘿,万科、南玻、格力等等被保险举牌,包括现在的中国建筑,以及股权斗争凶悍的新华百货,本质都是如此,无他,现金流太好了啊。小散不识货,还是有人识货啊。

  有人问银行,假定银行的ROE真的见顶,然后快速回落到15%,可以了吧。如果有人比这个还悲观,那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研究过银行,信口胡说罢了。好了,在净资产附近买入银行股,假定PB永远不变,以后每年的收益就是15%,不要太贪心呀。至于融资摊薄的问题,都净资产了,任何融资方式都不会侵害你的利益了。

  No comments any more

  

  

  王石说中国人没资格住大房子,这话很刻薄,但不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当然表述成大部分国人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拥有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似乎更恰当一些。想住大房子还是可以到郊区的,然后就像现在的东京,台北一样,每天坐个把小时的捷运,地铁,进城搵食。所以昨天政府说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了。

  房价在限购政策下被压制很久了,虽然整体不会大涨,但暴跌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一年7亿平米需求是死底,再调空也下不去了,正常会在8到10亿之间。特别是一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而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但高增长和暴利都是历史了,更多机会来自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老马

  如果你读过宋志平的《经营方略》,里面说的很清楚,为什么央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拆分,是在繁荣期把盘子做大,增加竞争力;合并,是在通缩期,把做大的业务做强,加强竞争力。

  房地产,目前的楼面地价,很多区域开发商,只能无奈退出了。另外,现在央企也在合并,比如保利地产买中粮的地产业务,就是这个因素,产业集中度提升。

  白酒未来也是如此

  一线城市去化速度超预期,虽然开发商拿着大把现金却找不到地,就算地王频出,但开发是有周期的,2013,2014两年,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价必然会有一个明显的跳升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之后,这些地方就和屌丝就没什么关系了,以北京为例,豪宅的标准可能要提升到单价10万以上了。

  老马

  还说啥呢?教主的眼光是灰常灰常毒辣滴

  现有城镇住房中,40亿平米建于80年代,70亿平米建于90年代,85亿平米建于2000年后。如果未来15年,城镇人口增加到8亿,人均面积提高到40平米。那么这15年里,年平均需求在8亿平米左右;而之后,每年的折旧量大体也在这一水平。这个是关于需求的一个保守测算,在可见的未来,年需求8亿平米是个底线。人均40平米,三口之家是120平米,总价在不同城市差别很大,新盘的话,全国平均70万,百城平均100万,十大城市平均250万,北上广的高档盘在500到1000万。另70/90早就名存实亡了。

  不会真有人看空地产吧,城镇存量住宅200亿平米,未来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70%,人均面积提高到35平米(呵呵,还没赶上日本呢)。大概率上未来20年,还有200亿平米的需求,每年8亿到10亿平米的销售是最低限度的了

  很多人,太不相信统计局数据,或太喜欢看小道消息,而不喜欢自己去看原始数据,这点上,土地储备,统计局都有公布,我以前也抹文说过,只是没有教主的功力而已。

  数据会说话:房地产最近两年为什么疯狂?

  

  

  杂谈

  为什么说中国钾肥的需求已经接近饱和水平,这必须从氮肥说起。不考虑结构因素,国际平均氮钾比例是1:0.45左右,中国现在大约是1:0.25左右,看起来钾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实际上氮肥严重过剩才是这个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农大曾经有一个研究,稳产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60%左右。

  中国农业的问题之一就是过渡施用化肥,氮肥就不说了,砍掉三分之一绝对没有问题。钾肥,合理的施用量在500到550万吨,考虑流失等因素,一年700万吨足以。按现在的情况,考虑国企企业海外项目的贡献,最晚2015年中国就可以实现全面自给。-

  十年前中国人做出巨大让步才换来的WTO,最多再过十年就是一张废纸。

  老马点评

背景:这话是教主2011年说的。

这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和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按照我们历史书本上的说法,是亚非拉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曾经,单纯的我,也相信这个深厚的亚非拉友谊。

后来才明白,狗屁,这是骗人的,真相是两个:抗美援朝+两弹。抗美援朝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原来这个国家即使刚刚结束战乱,即使老祖宗的家底被蒋介石用船运去了台湾,但,他们依然能够跟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打得难解难分,虽然代价很大,但,无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比,中国都不是惨败。换言之,这个国家和这个军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制服,包括后来陆续的跟苏联打,跟印度打,都是如此。你要制裁都没办法,为啥?新中国不是联合国成员国,你制裁都没有框架知道吧?也就是没有对话渠道,没有约束框架。

比如中国打了越南,打了菲律宾,怎办?制裁?不起作用啊。再打?算了吧,美国肯定不乐意。

外加后来,我们有了两弹一星,这个事情,就很明显了。再不纳入到全球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约束,鬼知道这个红色国家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所以,我认为现在WTO也是如此。离开中国,你谈论啥?没有意义的。而且,按照经济学定律,高关税和配额管理,是降低全国国民福利的。

  欧美的问题在需求,而百姓已经被压榨到极限,杠杆太高,激发额外需求不容易,即使有需求也没钱实现,所以放出来的钱就变成华尔街赌桌上的筹码;中国的问题在供给,百姓储蓄率高,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高,放出钱来立刻可以形成供给,并被终端所消化,效果自然明显。

  通缩的本质在于需求的消失,造再多的印钞机,也没用。当然对于日本而言,国土狭小是需求消失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这个国家一有机会就想冲出小岛的背后因素。因此每一个亚洲国家都要小心这只被关进笼子的豺狼,如果任何越轨倾向,就必须狠狠的鞭打它。-

  人民币想要挤占美元留下的份额,前提就是有一个高效的债券市场,只有人民币被广泛接受了,中国才能成为强国。到时候,强制结汇这种畸形制度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这和融资没有任何关系。2011-9-9 15:39 #朝花夕拾#

  这个我也是一直坚持这个观点,长期看,太多的外汇储备没有必要,更是浪费。这点上,习也说过了,未来10年,我们要花钱的,数以十万亿美刀的钱是要往外花的,但,有个节奏和体量,你不能一下子都出去了,这不对。对应的,有人担心我们货币发行制度,货币发行制度现在是央行买入外汇,印发基础货币,未来就是学习联储,买入国债,然后,印发基础货币,这是一个过场,逐步逐步的过程。

  当一国GDP总量达到美国50%的时候,是最危险的。这是美国人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这个 时点,美国人会想尽办法阻止该国的发展,至于具体手段,多上网就明白了。如果能够不出政治问题,平稳超越70%这个水平,老美基本难逃被踩在脚下的命运。

  第一,没有十九世纪初的大投资就没有今天强大的美国。第二,2000年以来美国的投资是在缓慢提升的,这同欧洲以及日本是完全不同的。第三,为了美国要想重振雄风,希望不在消费而在投资,制造业甚至重化工业扩张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因素而在讨论中国是不是要继续扩大投资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不要过分夸大发展页岩气的意义,他们只是常规天然气的补充而非替代。大力发展天然气以及非常规的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对产业的意义在于,第一,这将加速煤炭行业去暴利化的进程,第二,这将推动石油企业向石化企业转变。至于市场关心的那些小型“卖水”企业,只不过是浪花而已。国页岩气已经占到天然气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美国的致密气产量要高于页岩气,当然后者目前已经进入了产能平稳期。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是沿着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国前两者的储量同样大于页岩气,开采难度也更低,没有必要给页岩气戴上光环。

  现在看到页岩气就恶心,什么美国能源独立呀,狗屁。一说美国就眉飞色舞,至于吗,美国的能源自给率才70%出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还在90%以上呢,都被砖头们忽悠了吧。中国缺少的是原油天然气,但却有大把的煤炭;居安思危是对的,但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被鬼子带到沟里。

  在能源问题上,我们必须接受煤炭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的现实。当然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严格限制高耗能特别是出口型高耗能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压缩不合理的原油需求,比如用城市轨道交通代替私家车,用铁路代替航空等等;建立独立的煤炭定价机制,比如学习美国在原油和天然气上的伪市场化操作。

  中国的电价不仅是低了,而且应该说低严重偏低。看看出口就知道,有多少产品唯一的优势其实就是能源价格偏低,比如说所谓高科技的太阳能,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磷产品。过低的电价,其实相当于一种补贴行为,对全世界的补贴,这个规模远比送给马其顿的校车大得多得多。

  其实,我也挺纳闷,比如我们现在的粗钢等等。我们的很多设备都是国外进口,你算上关税和运费,要比国外贵;我们的铁矿石也是进口较多,也有关税和运费;第三,我们的人工是比别人便宜,但,是不是效率比别人高?但,依然无法理解我们的出口价格比人家低35~65%以上。只能说,我们在能源和环保投入等等方面,差太多。

  这个意义上,我是支持国家反对或不支持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初级钢铁有色等产品出口,而是走设备出口等高附加的商品出口。这种意义上,纺织等行业跑到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等,也没有必要扼腕叹息,天塌下来感觉。我们终究要进步,要升级,要保护环境。

  记得2010年最后一天我在博客中写到:“电力股在2011年中后期,可能出现一个系统性的买点,行业会在2012年发生翻地覆地的转变;同时煤炭股整体走下神坛,煤和电两个行业在此实现交接棒,如果从2011年算的话,电力公司要走牛五年。”现在看,十二五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消除煤炭暴利,恢复火电正常盈利水平。

  

  微信ID:还是胡扯的Matias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